下一站——展馆的广域策划
在大多数人看来,文化是文化,文创是文创,文博是文博,文旅是文旅,虽然有一些关联,但好像是独立的四个事业。
但我想说:文化,文创,文博,文旅,其实是一个核心,三个同心圆,文化是核心,文创,文博,文旅从小到大,同心嵌套。
这就引申出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展馆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博物馆的下一站是什么?美术馆的下一站是什么?文化馆、规划馆、企业馆的下一站是什么?
今天我要探讨和展示的,就是我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展馆的未来其实包含两个问题:生存与发展,它可以具象地被理解为:运营与传播
先说运营
我们知道,展馆的运营是现状展馆们最头痛的问题,馆类的运营思潮大约经历了如下演变:
阶段一,阳春白雪——认为展馆就应该阳春白雪,应该保持其超然地位的,不用刻意运营,国家会给钱的。
阶段二,望洋兴叹——知道展馆应该全域接轨,但也实在没有运营经验,不会啊,老先生我做学术是一流的,挣钱嘛,不太会。
阶段三,浅尝辄止——那就找专业的公司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展馆运营公司,虽然《“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了,《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全名单》也公布了,但是初级阶段嘛,总还是观望的多,实操的少,而且最关键的原因:收支两条线,挣的钱也不归自己,多做多错,不如等等。
那,展馆运营的病怎么治?
2013、14年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展馆运营一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既然是因为馆方不懂商业运营(当时就是这么幼稚),没有展馆策划懂运营,也没人做,那我试试呗,但是自己没做过运营,心里实在没底,于是15年创办梦加文化的时候,就以商业策展为契机,试水运营了,并且在此期间还尝试了小型主题乐园的运营及餐饮业。
花了两年时间,上了一堂深刻的市场教育课。
其一:地段,地段,地段,东方明珠的商店再破,也是能挣很多钱的。
其二:没有地段,要有体量,体验项目最好又多又全,比如万达广场,比如各种商圈,值得我专门去。
其三:没有体量,要有份量,实在面积太小,体验太少,至少东西要吸引人,让人找到“出门的理由”。
展馆的运营同样需要满足参照这三条。
其一:地段问题,许多大馆的地段是相当好的,只是大家对它的固有印象还是老旧和无聊,因此去的人不多,但基本人流还是有保证的,看看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就知道。
其二:体量问题,这里说的其实是体验的丰富度问题,现状多数的展馆只有展示体验+少量的其他体验,但像大多数的商业综合体,展示、购物、休闲、娱乐……应有尽有,如果说万达是商业文化综合体,那博物馆为什么不能是文化商业综合体?为什么不能变成文化的万达?
其三:份量问题,许多展馆的空间面积实在是很小,几百平米,几千平米,实在做不了太大规模,那就往精品路线上做,这方面我的“不烦自习室”其实也是一种探索方案,
爱马仕的《奇境漫步》
不烦自习室
它分为阅读、休闲、分享、创作、办公五个空间板块。
阅读板块是一个小小的图书空间,可供大家闲暇阅读;
休闲空间包含水吧和部分多媒体娱乐项目,可供休憩和亲子互动;
分享空间由多媒体装置构成,可以自由组成变成一个小型的教室;
创作空间提供常用的一些装备与材料,让一些手作爱好者可以制作;
……
随着体验系统的完善,不烦自习室可以被博物馆,艺术馆,小区文化中心等公共空间引入,成为公共空间的标配。希望可以打破博物馆、艺术馆的围墙,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动”起来,把好的内容输送到每个人的身边,成为每个人身边的自我学习成长的充电驿站。
其他的解决方案有吗?
有的,比如商业化运营的IP主题展空间,比如文创空间,手作空间等等。
小伙伴们,来自习室,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再说传播
我的观点是:展馆传播的核心是要“把墙打开”。
什么墙?
其一,体制的墙,收支一条线,怎么办?等。
其二,意识的墙,展馆项目众投可好?展馆空间共享可好?新的商业模式试试?金融工具了解一下?
其三,实体的墙,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把博物馆变成文化大超市,输出变成城市的文化共享空间,变成一个个的剧,节目,展览,手作,又一个的IP……
具体而言,我的观点是:展馆,必然是要把自己融入到周边的空间中去的,这个空间包含三个层级:
第一级,馆域空间——展馆中闲置的空间和展馆周边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
第二级,城域空间——展馆把自己打包成一个个的IP输送到城市乃至其他城市,甚至跨国界的城市中去。
第三级,拟域空间——在互联网,物联网无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内容与体验,再没有空间的限制。
生存与发展,运营与传播直接导向了一个结果:广域展馆。
然后,新的问题来了,广域展馆怎么策划呢?它和传统的展馆策划一样吗?把展馆的空间打开来策划,那这个展馆空间还能被称之为展馆吗?展馆的策划方法还是能够适用的吗?
打开之后的展馆和文旅项目有什么不同?
分享一个自己的职业经历吧。
08年参与了第一个文旅策划项目——合肥科技绿轴。
当时的总策划是我的老板兼策划启蒙老师:袁峻峰,大家习惯称他为袁博。
他的策划理念放到现在也是相当之先进——不要把展馆看成是一个展馆,把它当成一个公园试试,于是就把一个公园策划成了一个大型的开放式的“科技馆”,但因为不再是馆,于是用“科技绿轴”来称呼。
虽然终究因理念差异最终没有按照这稿方案实施,但是给当时的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馆原来可以这么做!
大家再回想一下开篇我说到的文化,文创,文博,文旅,一个核心,三个同心圆,就知道,它们的策划思路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只在具体的表现方式有所差异。
就像我的展馆理论:展馆四要素“定位、内容、空间、运营”所表述的一样,打开之后的广域展馆空间也同样遵循四要素的策划规律(详见《展馆四要素——定位、内容、空间、运营》)。
定位
这片空间在城市里扮演什么样的功能?可以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商业形式?它和其他商业空间或展馆的差异性在哪里?比如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升级改造项目,将周边的街区、厂区与商业空间整合后,我们做出了新的定位:泛青啤文化体验综合体。因为定位的不同,不再将青岛啤酒博物馆当成一个封闭的博物馆,而是进行全域的文化、商业再规划,再布局,运营的提升效果十分显著。
内容
因为这样的定位,我们应该创作一条什么样的参观逻辑?它的故事是什么?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供为挖掘?这份基础工作跟我们做展馆策划时的基础工作一样,费力,但要做得很扎实。
挖掘内涵与故事
空间
在普通展馆策划里,是把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的展区或展项,但在广域策划里,是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的商业文化运营项目。并利用这些项目组织成半日、一日甚至两日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把内容转化为体验项目
在大多数人看来,文化是文化,文创是文创,文博是文博,文旅是文旅,虽然有一些关联,但好像是独立的四个事业。
但我想说:文化,文创,文博,文旅,其实是一个核心,三个同心圆,文化是核心,文创,文博,文旅从小到大,同心嵌套。
创作一条体验动线
项目体验空间示意1
项目体验空间示意2
项目体验空间示意3
把室内和室外统一考虑
运营
把这些空间运营起来,一般是分为内部运营和外部运营,就像我们运营一个商业展览或主题乐园项目一样。
展馆运营生态圈
从文案到展项策划到展馆策划到策展人,再到广域策划,展馆策划再进一阶。
我大约是不会满足只做一个普通的展馆的,所以把展馆打开,和大文旅衔接在一起,应该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有过文旅规划经历的缘故,所以二度创业之后我的事业重心便慢慢转移到了展馆的广域策划之上,也终于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创作了十多个感觉很棒的展馆广域策划项目。
我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案例,但是因为有合同和版权条款的限制,我无法上传,所以如果你们有空,不烦自习室见(PS: 不烦自习室在征集志愿者,如果你有空,可以一起来打理自习室啊)。
但也因此,有些朋友很疑惑,说,老叶,你是不是不做展馆项目了?
不是的,只是我思考展馆的出发点又有些不同了,你们看到的是一个空间,我看到的是一片空间,普通的展馆项目我也还策划的,不然会挨饿的。
所以,我大约只是一头有点特立独行的猪。
希望听到各位的声音,我的微信是yeqiu4766314
以上。
长按二维码识别可关注策斩公众号